在我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国有企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瞄准深层次矛盾和关键环节,按照“定点爆破、靶向攻关”的工作要求,向纵深挺进,通过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有效激发了国企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机构多、层级多、干部多、效率低”,普遍存在“入口不透明、考评穿透难、激励约束软”等问题,严重制约企业高效运行和改革发展。坚持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我市在国企改革中大刀阔斧,聚焦“干部铁交椅、员工铁饭碗”顽疾,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盘活人力资源,激发内生动力。
日前,记者走进鸡西市热力有限公司及鸡西市供水有限公司,了解他们在国企改革中是如何加速提升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水平的?
抓住国企改革“牛鼻子”激发热力
发展内生动力三项制度改革被称为国企改革的“牛鼻子”,是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率的关键环节,是国企改革必须聚力攻坚的关键一环。
改革必触及痛点、破其难点。市热力有限公司从打造精健化国企入手,对机关各管理部门精简合并,从原来的16个部门压缩至9个,机关管理岗和干部职数压减率均超过44%。褪去了“机构臃肿”的外套,瘦身健体后的公司轻装上阵。
改革从经理层改起。在国企改革中,市热力有限公司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实施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经理层全部扛指标上岗,签订业绩合同,形成管理者“能上能下”、踊跃争先、奋力开拓的生动局面。
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出台《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方案》,中层干部重新竞聘上岗,管理人员按照岗位标准严格考核后上岗,改革后共计有27人从机关岗位转至生产一线,9人转至生产辅助岗位,另将一批年龄偏大或业务能力不足的干部转岗至交流中心或是“退长还员”,至此“铁交椅”成为过去时,打造了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
国企员工能进能出。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和岗位合同制度,全员签订“两个合同”,以劳动合同解决身份问题,以岗位合同解决能力和业绩问题,新进员工一律公开招聘,构建“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体系。
薪酬分配能增能减。实行全面绩效管理,在薪酬分配上向核心人才、专门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生产岗位倾斜,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薪酬分配制度。至此“铁饭碗”不再成为国企员工的“标配”。
优化三项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助力供水事业高品质发展
精准确定层级和岗位。市供水有限公司从管理岗位层级“开刀”,重新梳理管理权限、职能和职责,全面压缩公司管理层级,由原来的四级管理岗位压缩至三级管理岗位,在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每年减少管理岗位工资7.2万元。立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全面优化一般员工岗位设计,将33类岗位合并调整为13类。
绩效决定一岗一薪。坚持“薪由岗定,一岗一薪、易岗易薪”原则,提高核心人才、技术岗位、苦累脏险特殊工种、一线重点岗位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并通过鼓励员工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培养更多复合型员工,实现一岗多能、一人多岗和控制员工总量、逐步降低人力成本的目标。公司结合各部室(中心)和生产经营等基层单位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成立工作绩效考评组,以运行指标和经营目标为主,综合管理目标为辅,本着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横向考核与纵向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对公司各战线、各职能部室(中心)进行全方位工作绩效考核。同时,各基层单位因地制宜拟定本单位的绩效考核办法,对每一名员工实施绩效考核并与工资挂钩,全面提高管理团队业绩和管理者执行能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精细化,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员工收益同步提升。
通过改革,市供水有限公司机关各管理部门精简合并,从原来的15个部门压缩至10个,机关管理岗和干部指数压减率均超过59%。改革后共有17人从机关岗位转至生产一线,1人转至生产辅助岗位,精健效能的企业人力资源队伍为国企活力提供了坚强保障。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发挥人才优势是国企改革的焦点环节,是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抓手。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春风里,广大国有企业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增效、有效激活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充分激发了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竞争上岗的透明机制、全员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机制打造的精干队伍,将支撑我市国有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为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更好发挥“三个排头兵”的光荣作用。
记者张晓玲于敬文辛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