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方式研究
内容提要:*的农民收入增长确实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但这些困难里正隐含着*农民增收的巨大潜力,加之我们正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按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办事,对农民收入增长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就一定能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一、*农民收入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19元增加到2001年的1618元,二十二年增长了13.6倍,其中从1978年到1993年的15年间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增长速度尽管不慢,但因基数低,绝对增长量较低;1994年以后,收入增速加快,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778元增加到1997年的1500元,年均增长17.93%。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和高科技的应用,*农业的自然资源优势正日渐丧失,农民收入增长面临新的挑战。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减幅居全国之首,人均减收127元,比上年下降7.93%。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
*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人为地毁林开荒、乱砍乱伐、超载过牧等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沙漠化趋势严重。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为99.59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62%,87个县(市)中已有53个直接受到沙漠化的影响和威胁;水资源由于地区和流量分布不均,致使经常发生春旱、夏洪、秋缺、冬枯,加之长期以来水利投入严重不足,水利基本建设滞后,主要河流普遍缺乏调蓄工程;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和工业的“三废”排放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致使部分农田和草场失去农用价值,影响了农畜产品的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脆弱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
2.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受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差的影响,近年来*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南北疆各地病虫害、霜冻、冰雹、洪水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全疆几乎所有地、州、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自然灾害的侵袭,损失较大。
3.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
*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的种植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很不平衡,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减缓,除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因素外,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15%左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常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层次低,经济结构简单,农牧民除了在田地务农、上山放牧外,缺乏新的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农业产业结构的单一、脆弱和长期的粗放经营,使*农民收入难以摆脱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求、价格的周期性变化带来的影响,无力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
4.人口和文化素质低下,制约农民收入增长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农牧业人口、贫困人口、文盲半文盲人口多,人口素质不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从事行业和从业地区的范围。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家庭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的提高,家庭经营呈现出经营农业的纯农业户向主要经营农业兼营非农行业的农业兼业户,转向主要经营非农行业兼营农业的非农兼业户,最后完全向经营非农产业的非农业户方向发展的趋势。1999年*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94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农村劳动力的8.22%。由于农牧民文化素质低,难以接受和使用一些新的实用技术和方法,市场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愿冒市场风险,不能积极主动地开辟增加收入的门路。
二、*农民增收的潜力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积累以及所拥有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多潜在的优势。
1.农业产业化进入了正式实施、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1996年以来,尤其是*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来,自治区*委、*府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化思路组织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积极引导农牧业生产与市场接轨,全疆各地都因地制宜地相继出台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策,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措施,围绕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多层次组合、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目前这样的龙头企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市场、各种服务组织为数较少,规模不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畜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产肉大国,而且还是肉类消费大国,目前人均肉类消费量已达45公斤,与发达国家人均占有70~80公斤相比,我国肉类市场消费还有很大的潜力,为畜牧业的发展和肉类食品加工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全国畜牧业基地和五大牧区之一,但畜牧业的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肉类总产量不足全国的1.5%,畜牧业产值不到全国的2%。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十五大提出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后,畜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被各界所认同,各级**领导对此也非常关心和重视。加入WTO后,*农业将受较大冲击,而畜牧产品因质优价低将是*未来的比较优势产业。
3.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和观光农业
*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交通问题基本解决,铁路贯穿南北丝绸之路,连接亚欧大陆桥,公路四通八达,可到达最偏远的县城,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机遇。据测算,旅游部门每直接收入一元,相关行业将增收4.5元。*因旅游富地、富乡、富村的例子层出不穷,吐鲁番、库尔勒、布尔津、阜康都因发展旅游而大大激活了本地经济,对其它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农民收入增长目标及对策建议
农民收入关系全局,只有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只有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才能保持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确定农民收入目标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平均每年增长7.2%左右,这就要求农民收入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一致,努力使农民收入的增长不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到2010年全面实现小康,为下一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农民收入已从1980年在全国位居第10位下降到2000年的第24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年扩大,如果在今后十年不能尽快缩小这一差距,不仅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将对*农村的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三是缩小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1991年的水平,如果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到目前城市居民的水平,将大大地缩短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全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尽管有波折起伏,但平均增速达到10.5%,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开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必将出现更快的增长,*农民收入有条件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综上所述,在未来十年*农民收入增长目标应保持平均每年增长9%左右。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1.建立完善的农业投资机制,切实加强农业投资,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业属弱质产业,*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短缺时期的粗放经营,造成生态恶化,加之农民素质低,生产的科技含量低,都使得*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投资大、周期长,依靠农民投资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稳定的国家投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物质基础。
农业的投资,最重要的是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从*的实际看,农业投资的重点,一是要适当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如水利工程或草场建设;二是要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扩大示范的投资;三要增强农产品加工和特色产品开发及其市场开拓的投资力度;四是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在农业投资中,国家投资应起主导作用,一些公益性强、涉及面大的基础设施,只能由国家投资才能完成,同时还要运用财*、税收、信贷等手段,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逐步形成农业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同时加强监管,充分发挥农业资金的效用。
2.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针对*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结构调整的目标一是积极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结合*实际,结构调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名优特产品,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第二,加快畜牧业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策措施加强畜牧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改变传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向种植畜牧业发展,发展饲料加工和畜产品深加工,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第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扩展*农产品的消费市场。第四,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充分利用总量相对过剩的时机,发展特色规模经济,有特色才能有市场,有规模才能出效益。第五,调整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点抓五个环节,一是立足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二是确定主导产业;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四是建立生产基地;五是辐射带动农户。其中关键是培育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现实快捷的办法是,从现有的乡镇企业和城市工业中择优,辅以*策倾斜,使其自我扩张,形成实力,同时理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既让农民得到实惠,又兼顾企业利益,使企业与农户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共同发展。昌吉州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使这个农业地州的种植业优势转化为畜牧业的资源优势,成为畜牧业的强州,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到36%。他们还大幅度引进龙头企业,现在已有大天池、维维集团、德隆集团等大企业入驻,估计在7年之内,昌吉州的鲜奶加工能力可能达到100万吨/年,昌吉州农民从这个产业中人均增收可达1
000元。
4.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民收入的科技含量
首先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开发智力资源,结合专项技术成果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从生产实践中培训科技能人,发挥能人效应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其次要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良好运行机制,开拓农业技术市场,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第三,加强农作物、畜禽、林果业等的优良品种培育,优化品种结构,在提高单产的前提下,加强质量型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第四,加强农作物的耕作改制,做好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栽培技术,以及畜禽集约化饲养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第五,加强农作物产后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快现有农产品储运、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彻底改变农产品重产前、产中,轻产后的状况,使农产品不但产后继续保持优质,而且还能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5.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重组
发展农村小城镇是*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大发展战略,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带动人口、信息、资本的聚集、流动、重组,产生对服务于生产、生活的运输、商贸、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的旺盛需求,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也是解决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农村贫苦的“三农”问题的核心环节。
6.加快农村费改税步伐,坚决杜绝农民负担的反弹
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费改税试点和推广,彻底杜绝以任何借口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强化乡镇财*自身建设,严格预算制度,完善和规范乡镇财*管理,加强村务公开工作,转变基层*权的管理职能,强化基层*府的服务功能,精简乡镇村组干部,减轻乡镇财*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