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患人才饥渴症 海外挖“宝”不亦乐乎
初冬的曼哈顿又迎来了几家中国顶尖的基金公司,他们的目的相同——延揽海外投资人才。对于国内基金公司,特别是那些希望拓展海外业务的大公司来说,每年的初冬是重要的时间窗口,因为全美华人金融协会(TCFA)年会通常在这个时候召开。北美地区的华人金融精英汇聚一堂,正是挖人的好时机。 在立志成为综合型资产管理公司的国内基金公司看来,QDII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业务,而要做大海外业务,人才则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无论是2007年“出海”的华夏、嘉实、南方、上投摩根,还是后来陆续发行QDII的基金公司,对海外投资人才的渴求一如既往。其实,不仅是基金公司,包括中投、外管局和一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券商,都把目光投向了海外金融人才。在本届年会上,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就亲自出马。 然而,国内基金公司的人才饥渴症更为强烈。原因很简单,基金公司需要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出业绩的实战型人才。如果留意今年以来QDII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产品投资范围拓宽,而且步伐远比A股基金迈得更大。无论是*金基金、REITs,还是鹏华已经申报的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E)的QDII,都是A股基金渴望但未能涉足的领域,而且还表现出由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扩展的倾向。 为何QDII创新的步子更快?一位QDII基金经理的解释是,海外市场更为成熟,如REITs、PE等资产类别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可供QDII选择的成熟品种很多。而这些资产类别在国内要么还没诞生,要么远不成熟。比如REITs,虽然某大型基金公司已经准备了5年,但由于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在国内REITs作为一个资产类别还未形成。 除此之外,QDII投资范围的扩大化和细分化,也反映出基金公司对于为国内老百姓提供何种海外投资产品的思考。与最初偏爱全球投资概念(虽然大多数还是集中投资港股)不同,细分化的QDII对投研的要求不是更高,而是更低。真正的全球投资需要基金公司覆盖五大洲的市场,就连国际顶级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养不起覆盖所有被投资国的投研团队。但细分市场投资却可以聚焦,如全球的上市REITs只有3000多亿美元的规模,只要找到有经验的基金经理就能“玩得转”。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基金公司要到美国去挖角,一旦挖到了“宝”,或许就意味着一只成功的QDII就此诞生。 而对于国内百姓来说,丰富的QDII品种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基金经理预言,未来基金市场上的业绩冠*很可能年年都是QDII(今年这一预言已基本应验),原因就是QDII类别丰富,“东方不亮西方亮”。当然,如何选对QDII,又将成为老百姓新的难题,但这将给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提供机会。你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