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总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8》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研究员领衔,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联合完成,详细评价了中国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以及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方方面面。本年度总体报告聚焦从城市看中国,迈向“十四五”及未来15年的城市化中国,有新理论与新假设、新动力与新红利、新格局和新趋势、新对策与新建议。本报告的年度主题是“劲草迎疾风:中国的城市与楼市”,回顾、梳理和比较了中国过去20里发生的四次外部冲击对楼市和城市影响,发现中国的城市和楼市承受住了四次外部冲击,并且在经受外部冲击以后变得越来越强健。本年度报告首次实现中国城市竞争力和全球城市竞争力全方面的接轨。报告对各级*府尤其是城市*府部门、国内外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本文通过可持续竞争力总得分及其指标对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总体格局来看,东中一体迅速崛起,发达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格局逐步稳定。从各区域看,中部地区城市迅速崛起。从各省份看,省会城市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引领者。从各城市群看,人才增量的优势日益凸显。从各层级看,一二三四线城市格局趋于稳定。从可持续竞争力核心指标人才密度来看,南升北降格局已定。
一、可持续竞争力总体格局分析:东中一体迅速崛起,总格局呈“东中同升,南升北降”
1.1头部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格局逐步稳定。
香港、深圳、台北、上海、北京以及广州位列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前6名,并且5年排名变化保持不变。从前20名分布来看,东南地区占据10席,港澳台地区占据5席,环渤海地区占据3席,西南地区占据1席,中部地区1席,总体覆盖澳门、北京、福建、广东、湖北、江苏、上海、香港等13个省(市、自治区),发达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格局逐步稳定。从其分项角度来看,年全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前20名的人才密度总体也较强;香港、深圳以及台北的人才密度分别位列中国第1名、2名、3名;除澳门外,其他城市的人才增量总体也较强。从全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分布角度来看(见图1),可持续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中部的中心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形成的大都市圈格局,如北京及周边城市、青岛及周边城市、郑州及周边城市、西安及周边城市、武汉及周边城市、长沙及周边城市等成为主导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图1年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经纬度分布
表1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前20名及其变化
图2可持续竞争力核密度曲线
1.2人才增量是导致可持续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看,全国的人才密度和人才增量曲线呈现右偏分布,表明大部分城市的人才密度及人才增量水平较低,而人才增量更为右偏,表明只有少数城市的人才增量竞争力较强。仅有2个城市的人才增量高于0.85,仅有12个城市的人才增量高于0.65,仅有36个城市的人才增量高于0.5,人才增量的头部城市数量非常少。人才密度分布格局较人才增量来说较为均衡。
图3中国城市人才密度的经纬度分布
图4中国城市人才增量的经纬度分布
1.3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水平总体有所下降。
年全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总体均值为0.,比年年减少0.,变异系数为0.,比5年前下降0.。与此同时,人才密度和人才增量的变异系数均有所下降,可以看出城市间差距有所减小。尽管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人才增量均值由原来的0.增加到0.,变异系数急剧下降,可见城市间人才增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表2年可持续竞争力统计分析
图5年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5年排名变化空间分布
注:绿色表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上升,白色表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降低。
从图5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总体格局呈现“东中同升,南升北降”。具体而言,北方的个城市中有80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处于下降状态,占61.54%,有4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处于上升状态,占37.69%。大部分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均处于下降状态,尤其是东北地区。80个可持续竞争力下降城市的排名平均降幅高达27名,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20,而49个可持续竞争力上升城市的排名平均上升仅为23名,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25,两者形成差异,这也导致总体而言北方城市总体降低。从南方城市来看,在个南方城市中,仅有58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处于下降状态,有91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处于上升状态,占比达56.52%。此外,无论是从可持续竞争力水平和可持续竞争力5年排名变化幅度,南方城市内部的上升城市均要高于北方城市,其中南方上升城市平均上升23名,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南方下降城市平均下降20名,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
二、可持续竞争力区域格局分析:中部地区迅速崛起,东北与中部差距日益加大
2.1东中优势凸显。
从各个地区来看,东南地区年可持续竞争力前名城市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共有36个城市处于前名;其次为环渤海地区,共有21个城市处于前名;再次为中部地区,共有19个城市处于前名;从排名上升幅度角度来看,中部地区前名城市较年增加3个,可见中部地区可持续竞争力迅速崛起;而受东部地区虹吸效应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处于下降状态,平均下降9.75名。
表3年各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城市数量及变化
2.2港澳台地区表现突出。
从年各地区角度来看,港澳台可持续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次为东南和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的可持续竞争力水平整体偏低,其中大连、沈阳在全国排第29、42名,但竞争力较差城市鸡西、七台河、黑河、鹤岗及伊春均在名以外,地区内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排名较低的地区为西北及西南地区。从人才密度与人才增量的均值看,大部分地区的人才增量要高于人才密度。
表4年各地区可持续竞争力统计分析
2.3东北地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出现明显的倒退。
从图6的各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变化来看,港澳台、东南地区以及环渤海湾地区引领全国可持续竞争力发展。东北地区的可持续竞争力出现明显倒退趋势,由原来的0.变为0.;相反东南地区凭借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其可持续竞争力由原来的0.变为0.,其人才增量的显著提高是可持续竞争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图6各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变化
2.4双中心城市引导东北地区城市格局。
东北地区前10强,辽宁占据5席,吉林占据3席,黑龙江占据2席,大连、沈阳和长春位列东北前3强,中国前50强。此外东北地区城市不论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密度还是人才增量总体处于下降状态。
表5东北地区前10名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及变化
2.5东南地区人才密度及增量优势凸显。
东南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前10强分别为深圳、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分别来自广东、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其中有4个城市来自广东,3个城市来自江苏,其余省份各1位。从5年排名变化来看东南地区前10强城市总体变化幅度不大;此外,人才密度以及人才增量均处于中国领先地位。
表6东南地区前10名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及变化
2.6香港、台北表现突出。
港澳台地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分别为香港、台北、台中、高雄及澳门等城市,总体来看,港澳台地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在中国处于较强地位,尤其是香港,排名第1位,其余城市总体均在前50强以内。此外,港澳台地区城市人才密度也较强,但人才增量中部分城市排名较弱。
表7港澳台地区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及变化
2.7山东优势凸显。
环渤海湾地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前10强分别是北京、青岛、天津、济南等城市,分别来自北京、山东、天津和河北4个省份,其中山东省包含6个城市。除了北京、青岛、威海以外,其他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水平总体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
表8环渤海湾地区前10名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及变化
2.8西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优势不足。
西北地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前10强分别是西安、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分布在第30名与第名之间。西北地区总体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偏低,其最强的城市的西安仅排30名,总体上,人才增量竞争力要高于人才密度竞争力。
表9西北地区前10名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及变化
2.9成渝引领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前10强分别是成都、重庆、贵阳、昆明、海口、南宁等,分布在第20名与第名之间。省会城市优势明显,成渝两地引领西南地区,优势明显。广西整体上竞争力较弱,其最强城市南宁仅排中国81名。此外,西南地区各城市间人才密度以及人才增量分化严峻。
表10西南地区前10名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及变化
2.10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竞争力前10强分别是武汉、合肥、郑州、长沙、南昌等,分布在第10名与第80名之间,总体可持续竞争力较强。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可持续力优势明显,此外人才密度、人才增量总体也较强。
表11中部地区前10名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及变化
三、可持续竞争力省份格局分析:省会城市大多引领各省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增量提升部分省份可持续竞争力水平
3.1资源型省份面临转型阵痛。
头位城市各省(市、自治区)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香港、广东、台湾、上海、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天津及福建。其中山东的青岛、湖北的武汉凭借其自身的优势,跻身全国前10名。浙江省、澳门和四川省均不在前10名的席位当中。澳门的人才增量存在严重短板,在中国城市中仅排中列,着实“拖后腿”。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河南省分别排名第14、15位,合肥、郑州分别稳居安徽、河南“一哥”的位置。甘肃、广西、内蒙古、宁夏、青海位居各省份排名的后5位,可持续竞争力均较弱,其中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均在西北,自身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经济发展较缓。广西处于西南地区,既包括沿海也包括沿边城市,相对于同样处于西南地区的云南和贵州,云南的物流产业、贵州的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广西的优势明显发挥不足。重庆作为直辖市,其排名仅为19名,尽管处于上升阶段,但较其他直辖市可持续竞争力弱。唐山超石家庄引领河北可持续竞争力发展,非省会城市同样具有发展优势(如深圳、苏州、青岛、厦门、大连等)。*的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密度以及人才增量均处于上升阶段。海南省的可持续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但其人才增量较人才密度相差甚多。典型的机械老工业基地哈尔滨,其可持续竞争力处于下降阶段,其人才密度较人才增量来说,存在严重短板。
表12各省份头位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及变化
3.2从省域视角看,大部分省呈现“越强越收敛、越弱越分化”状态。
从年各省(市、自治区)角度来看,香港、上海、北京、台湾等行*区、直辖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要显著较高。除此之外,天津、澳门的可持续竞争力分别处于前列,江苏13个城市的平均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为0.,变异系数为0.,表明江苏内部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水平均较高,特别是苏州、南京、无锡排在全国前15名,省内竞争力较低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74名、第79名、第名。广东省的深圳、广州在全国排2、6名,但可持续竞争力较差城市云浮、河源、梅州分别排、、名,拉低广东整体可持续竞争力排名。排名较低的为云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份。从省内可持续竞争力差异角度来看,大部分省份呈现可持续竞争力越强,省内差异越小,可持续竞争力越弱,省内差异越大。
表13年各省份可持续竞争力统计分析
3.3头部省份引领全国可持续竞争力水平。
从图7的可持续竞争力变化来看,香港、上海、北京等头部省份,总体格局稳定。澳门的可持续竞争力出现明显倒退趋势,由原来的0.变为0.,主要原因是人才增量的变化,由原来的0.变为0.,;相反重庆经过5年的发展,其可持续竞争力显著提高由原来的0.变为0.,人才密度及人才增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人才增量上升幅度更大,可见人才增量的显著提高是其可持续竞争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图7各省(市、自治区)可持续竞争力变化
四、可持续竞争力城市群格局分析:人才增量优势凸显,辽中南城市群日益衰落
4.1人才增量是决定中国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从年各城市群角度来看,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竞争力水平最强且较为均衡,变异系数为0.,其次为珠三角城市群,但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可持续力分化严峻,变异系数为0.;而北部湾和太原城市群的可持续竞争力较弱,并且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水平差异较大。从其分项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城市群的人才增量均值高于人才密度,说明人才增量竞争力是影响总体可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表14年各城市群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统计分析
4.2辽中南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大幅降低。
从图8各城市群的可持续竞争力变化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仍然是头部城市群,总体格局稳定。辽中南城市群由原来的0.变为0.3,相对于其它城市群的变化而言,大幅降低,其人才密度由原来的0.4变为0.,导致其可持续竞争力持下降趋势;相反关中平原城市群经过5年的发展,其可持续竞争力显著提高由原来的0.变为0.,其人才增量的显著提高是可持续竞争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图8各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变化
五、可持续竞争力各层级格局分析:一、二、三、四线城市总体格局稳定,四线城市人才增量逐渐收敛
5.1一、二、三、四线城市呈阶跃式格局。
从年各层级角度来看,一线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显著引领着全国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香港、深圳、北京、台北、上海、广州的可持续竞争力在全国前列,北京引领着京津冀地区,上海引领长三角地区,深圳和广州引领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还有香港特别行*区,导致珠三角地区竞争非常激烈。从二线、三线城市来看,其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密度及人才增量均值较一线城市低,但二线城市较三线城市发展较均衡。四线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密度及人才增量均值较一线城市相差4倍左右,可持续竞争力水平较低。
表15年各层级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统计分析
注:一线城市包括香港和台北。
5.2四线城市差异缩小。
从图9各层级可持续竞争力变化来看,一线、二线城市位居头部且变化较小,总体格局稳定。三四线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呈现回落趋势尤其是三线城市,其人才密度由原来的0.变为0.,变异系数由0.变为0.,呈越低越分化的状态;四线城市虽然整体可持续竞争力水平不高,但其人才增量呈上升趋势,且变异系数变小,内部城市差距逐渐缩小。
图9各层级可持续竞争力变化
六、可持续竞争力核心指标分析:“南升北降”格局已定,人才密度总体优势下降
图10中国城市人才密度5年排名变化空间分布
注:绿色表示人才密度排名上升,白色表示人才密度排名降低。
表16人才密度统计分析
从图10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人才密度的总体格局为“南升北降”。具体而言,北方的个城市中有77个城市的人才密度排名处于下降状态,占59.23%,有50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处于上升状态,占38.46%。大部分城市的人才密度均处于下降状态,尤其是东北地区城市。从南方城市来看,在个南方城市中,仅有58个城市的人才密度排名处于下降状态,有94个城市的人才密度排名处于上升状态,占比达58.39%。从人才密度5年排名变化幅度,南方城市内部的上升城市均要高于北方城市。从全国来看,年人才密度的均值要高于年的人才密度,5年来人才密度优势逐渐下降。
图11各区域人才密度变化
图12各省人才密度变化
图13各城市群人才密度变化
图14各层级人才密度变化
从图11、图12、图13、图14分别可以看出,中部、西南、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人才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环渤海湾、港澳台以及东北地区的人才密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受京津冀的虹吸效应以及东北经济下行的压力影响,东北地区最为明显,其中铁岭的人才密度下降名。从省域来看,大部分省份的人才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海南增长较快;相反,澳门、辽宁、内蒙古、青海的人才密度下降幅度较大。从城市群来看,合肥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长株潭以及中原城市群的人才密度上升较快,中部崛起的优势凸显,辽中南城市群的人才密度直线下降,城市群内部所有城市的人才密度均下降。从各层级来看,人才密度5年变化整体较小,但从其变异系数来看,四线城市的人才密度分化更为严峻。
附录:
表17年中国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城市
指数
排名
城市
指数
排名
香港
1
1
衢州
0.
深圳
0.
2
丽水
0.
台北
0.
3
孝感
0.
上海
0.
4
四平
0.
北京
0.
5
萍乡
0.
广州
0.
6
泸州
0.22
苏州
0.
7
遵义
0.22
南京
0.63
8
攀枝花
0.
青岛
0.
9
汉中
0.
武汉
0.
10
三明
0.
无锡
0.
11
荆州
0.
台中
0.
12
商丘
0.
天津
0.
13
阳江
0.
厦门
0.
14
三门峡
0.
东莞
0.
15
咸宁
0.
佛山
0.
16
十堰
0.
杭州
0.
17
周口
0.
高雄
0.
18
晋城
0.
澳门
0.
19
资阳
0.21
成都
0.54
20
信阳
0.
宁波
0.
21
娄底
0.
合肥
0.
22
六盘水
0.
中山
0.
23
宜宾
0.
常州
0.
24
邢台
0.
郑州
0.
25
长治
0.
长沙
0.
26
鹰潭
0.
台南
0.
27
滁州
0.
珠海
0.
28
南充
0.
大连
0.48
29
益阳
0.
西安
0.
30
宜春
0.
南通
0.
31
玉溪
0.
济南
0.
32
赣州
0.
镇江
0.
33
衡水
0.
嘉兴
0.
34
遂宁
0.
福州
0.
35
延安
0.
重庆
0.
36
驻马店
0.2
南昌
0.
37
乐山
0.
淄博
0.
38
渭南
0.
绍兴
0.
39
上饶
0.
扬州
0.42
40
辽阳
0.
泉州
0.
41
本溪
0.
沈阳
0.
42
清远
0.19
烟台
0.
43
钦州
0.
长春
0.
44
南平
0.
太原
0.
45
承德
0.
徐州
0.
46
晋中
0.
泰州
0.
47
*山
0.
威海
0.
48
汕尾
0.
温州
0.
49
抚顺
0.
新竹
0.
50
朔州
0.
唐山
0.
51
眉山
0.
惠州
0.
52
宿州
0.
乌鲁木齐
0.
53
佳木斯
0.
贵阳
0.
54
大同
0.18
石家庄
0.
55
宣城
0.18
台州
0.
56
阳泉
0.18
东营
0.
57
克拉玛依
0.
潍坊
0.36
58
*冈
0.
昆明
0.
59
淮南
0.
金华
0.
60
广安
0.
汕头
0.
61
铜陵
0.
海口
0.
62
曲靖
0.
盐城
0.
63
吉安
0.
湖州
0.
64
松原
0.
焦作
0.
65
运城
0.
舟山
0.
66
阜阳
0.
洛阳
0.
67
营口
0.
廊坊
0.33
68
临汾
0.
泰安
0.
69
玉林
0.
哈尔滨
0.
70
达州
0.
兰州
0.
71
吕梁
0.
湘潭
0.
72
抚州
0.
济宁
0.
73
永州
0.16
淮安
0.
74
邵阳
0.
许昌
0.
75
通化
0.
漳州
0.
76
亳州
0.
芜湖
0.
77
内江
0.
莆田
0.
78
随州
0.
连云港
0.
79
石嘴山
0.
江门
0.
80
六安
0.
南宁
0.
81
云浮
0.
呼和浩特
0.
82
贵港
0.
宜昌
0.3
83
河源
0.
银川
0.3
84
防城港
0.
日照
0.
85
安顺
0.
聊城
0.
86
张家口
0.
安阳
0.
87
怀化
0.
株洲
0.
88
辽源
0.
襄阳
0.
89
池州
0.
德州
0.
90
牡丹江
0.
临沂
0.
91
梅州
0.
咸阳
0.
92
安康
0.
岳阳
0.
93
梧州
0.14
德阳
0.
94
嘉峪关
0.
新乡
0.
95
葫芦岛
0.
沧州
0.
96
通辽
0.
南阳
0.
97
丹东
0.
开封
0.
98
忻州
0.
邯郸
0.
99
白山
0.
滨州
0.
绥化
0.13
茂名
0.
保山
0.
常德
0.
齐齐哈尔
0.
盘锦
0.
商洛
0.
大庆
0.
阜新
0.
湛江
0.27
百色
0.
锦州
0.
雅安
0.
柳州
0.
张家界
0.
宿迁
0.
赤峰
0.
桂林
0.
贺州
0.
*石
0.
来宾
0.
枣庄
0.
铁岭
0.
马鞍山
0.
崇左
0.
衡阳
0.
广元
0.
秦皇岛
0.26
天水
0.
吉林
0.
朝阳
0.
濮阳
0.
庆阳
0.
鞍山
0.
巴中
0.
景德镇
0.
呼伦贝尔
0.
鄂尔多斯
0.
白城
0.
蚌埠
0.
金昌
0.
漯河
0.25
昭通
0.
揭阳
0.25
吴忠
0.
包头
0.
临沧
0.
平顶山
0.
双鸭山
0.
新余
0.
鸡西
0.
九江
0.
河池
0.
北海
0.
巴彦淖尔
0.
西宁
0.
白银
0.
菏泽
0.
七台河
0.07
三亚
0.
铜川
0.
肇庆
0.24
乌兰察布
0.
榆林
0.
乌海
0.
宝鸡
0.
平凉
0.
自贡
0.
普洱
0.
潮州
0.
中卫
0.
宁德
0.
黑河
0.
鹤壁
0.
武威
0.
绵阳
0.
丽江
0.
保定
0.
张掖
0.
龙岩
0.23
固原
0.
淮北
0.
鹤岗
0.
安庆
0.
定西
0.
韶关
0.
陇南
0.02
鄂州
0.
伊春
0.
郴州
0.
酒泉
0
荆门
0.
(执笔:倪鹏飞,郭金红)
作者简介
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致力于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等研究。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
中国社科院-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组长、
首席城市经济学家(6-2)。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兼职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多个省市的*府顾问和智库专家。
主编和专著《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中英文著作40余部,在UrbanStudies、Cites、《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等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代表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获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第十一届),多项要报成果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并多次获得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研究特等奖和一等奖。
作者简介
郭金红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重磅推荐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8》(点击下图链接购买)作者:倪鹏飞等
相关推荐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8-9)》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
更多详细内容可至官方网站查询:
GUCP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