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和“活着”有着不同的意义
——读《人生海海》有感
最近在读网上炒得比较热的一本书——《人生海海》。其实,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冲着它的热度去的,加之不少名人大家都在极力地推荐,我在还没有弄懂书名的情况下贸然地开始了阅读。主人公(暂且称他“上校”吧)是一个有着*医、国民*上校、特工、 、被“太监”等等传奇经历的人物,而他真正的名字“蒋正南”通篇只出现了一次。上校一生经历坎坷,但也有过辉煌。作为乡下人,上校投身行伍后居然凭借聪明才智当上了*医;作为特工,他潜伏日占区,足智多谋;作为*医,他救人无数,其中还包括共产*一位大领导。他还在 战场上荣立一等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光环刺眼的英模人物,因为难以抹掉的刺字伤疤,长期生活在郁闷的阴影之中。郁闷成为他最大的隐痛,这也是他努力外在包装的原因所在。他后来受刺激发疯,正是因为有人揭了痛处。再后来,即使智力退化至相当于七岁的小孩,他对自己的伤疤依旧念念不忘,居然天真地通过画画等极为幼稚的方式,试图掩盖身上的这块心病。
作者麦家是在一次返乡探亲的时候在田间遇到了文中的原型,听闻他的经历后萌生了创作的念头,历时八年,这部充满着矛盾和纠结的作品问世,立即在创作领域掀起了波澜。“人生海海”取自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麦家对这个词的解读又深了一层:“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上校”的命运于辉煌中夹杂着没落,于赞扬中隐藏着谩骂,于光荣中渗透着丑陋。尽管在遭受了刻字烙印的耻辱后,他仍然选择积极的活着,善良地活着。人性的丑陋断送了他的美好愿望,告密者一面享受着他的恩惠一面以一己私利将他送进了牢狱,而后,这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善良的人如枯草不堪一折,最终失去理智也失去了心智,他疯了。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敢死不是勇气,活着才是勇气,在活着里“活着”更需要勇气。在中国传统中,名誉高于生命,有多少人因为名誉而选择放弃生命。可是,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名誉这个字眼,还有多少人会在意。流言与网络暴力就是这样无情,不论你是谁,是什么职业,更不会有人在意背后的真相。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和无力,但是对于那些“无奈”,一样可以全力以赴,也许结果会不同。人生不逼自己一把,怎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上校”的最终失智,对于他来说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忘却了对他的不公,保留了孩童的天真,给善良留下一席之地。但对于我们而言,在善良被利用后还会继续选择善良吗?农夫与蛇的故事时不时在我们身边上演,在扶与不扶、救与不救、让与不让之间。有些时候,面对指责和质疑,我们往往不自觉地选择放弃,在失望之后无奈地选择放弃。而更多时候,我们宁愿相信善良和坚持。于是,就有了感动中国的朱光亚、杨善洲、钟杨、*文秀、中国女排……
现今的中国,正向着富强民主健康文明公平法治的方向进步。身为一名检察干警,时代赋予我们维护公平与正义的职责,“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我们“修心养性”,做事要公正,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讲话、办事,正派做人,秉公办事,不分厚薄远近,不计恩怨情仇,公道对待每一个人,公正处理每一件事。果真如此的话,“上校”的悲剧将不再重演,善良也将世代延续。
活着与“活着”的意义究竟有何不同,万千人有万千种理解。我们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我们也要学会慈悲,在仇恨过后。我们也要学会,即使心有雷霆也要面若静湖,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生命的宽度,以及沧桑堆积起来的我们应该面对的人生。
供稿:鸡西市院宣传教育部文字:李力
编辑:王添萍审核:孙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