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同忆鸡西时代变迁
共话家乡岁月风华
鸡西晚报编辑部唐海峰
七十年时光荏苒,承载了我们无数的光荣与梦想;七十年砥砺奋进,成就了我们无数的事业与辉煌。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新中国走过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书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鸡西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同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不断发展前行的每一个铿锵足音、辉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成长片段、亲历场景,总能让人既“震撼”又“亮眼”。
曾经一条马路通到头,如今交通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曾经遍地矮小的瓦片房,如今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曾经市民少有休闲地,如今步步是美景,处处皆花园……历史的年轮印证着鸡西的变迁,也见证了鸡西发展的足迹。
回忆着过去,品味着过去,一幕一幕,总会勾起鸡西人埋藏在心底的陈年往事。
那时,十字路口还未设红绿灯,街上几乎没有机动车,偶有卖票的小公交经过,但并不多,自行车是人们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那时,城里只有几条狭窄街路,路面坑洼,晴时尘土飞扬,雨天积水严重,可谓“路不平、水不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那时,成排的瓦片房横竖有序地排列着,四、五层的红砖楼房成为了城市里最显眼的建筑,进城路过时人们总要好奇地多看上几眼。
回忆着过去,品味着过去,一幕一幕,也坚定着鸡西人“旧貌”换“新颜”的决心。
70年间,一代又一代的鸡西人牢记使命、担当责任,一代又一代的鸡西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70年,是鸡西一篇成长的诗篇;70年,是鸡西一张变化的图景;70年,是鸡西砥砺奋进的行动;70年,是鸡西不断进取的故事。在数代鸡西规划者、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一个美丽开放、活力奋进的崭新鸡西呈现在世人面前。
发展令人瞩目,奋进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70年,“衣”的变化令人感慨。回望鸡西70年的发展变迁历史,可以发现服装也堪为一种记忆,好似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以前,街头巷尾几乎清一色的蓝布衣服。如今,由单一逐渐走向多元,由单调逐渐趋于斑斓,西装、牛仔装、迷你裙等在鸡西大地已经比比皆是。
新中国成立70年,“食”的改善见证鸡西发展。民以食为天,之前物资较为匮乏。经过不断的发展,吃饭难、吃不饱在鸡西早已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可以说,在“食”的方面,“有啥吃啥”已经变成了“吃啥有啥”。健康绿色食品,也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70年,“住”的变迁更令人感受颇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房并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承载希望的港湾。以前,鸡西高楼大厦都很少见。而今一座座摩天大楼巍然耸起,“小高层,电梯房”越来越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
新中国成立70年,“行”的改变同样令人欣喜,从步行、马车到高速、飞机,这期间的巨大变化见证了70年发展的鸡西“魔力”。事实上,航线“增量”、街路“扩容”打造出的立体交通格局,折射出的是鸡西在交通方面的华丽蜕变。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衣食住行的变化,只是70年来鸡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走在鸡西街头,鸡密南路、新*街等一条条宽阔的道路车流如梭,今年新建、释放的近万个停车位方便着市民出行,新能源公交车洁净环保,绿色、低碳出行正在引领市民生活;伴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大型商场层出不穷,万达广场、大商新玛特等为市民提供了购物、餐饮、休闲的“一站式”消费便利;棚户区改造工程让低矮陈旧的平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诸如森林名苑、涌新小区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园林绿化工程传递出自然的绝美诗意,绿化工程让我们的城市从上空鸟瞰,因为簇拥着绿,而好似一幅色彩厚重的油画。穆棱河水上公园、文化广场建设工程不仅让“没精打采”的穆棱河重获生机,更带给人们一种“城在园中”的惬意享受。森林公园建设工程让昔日民宅破旧、垃圾遍野、植被杂乱的新老城区交汇处彻底变了样,成为了城市的“天然氧吧”;每当夜幕降临,璀璨的城市亮化色彩斑斓,将街路妆点得仿佛童话王国一般,如梦似幻;南航北京等航线的开通,牡佳客专鸡西段“高铁”的如火如荼建设,为鸡西交通再强“筋骨”,立体化交通格局便利了市民出行,更拉动了经济的阔步发展……
70年,特别是近年间,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欣欣向荣、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路宽了,灯亮了,车通了,楼高了,房屋宽敞了,出门方便了,日子越过越美了……城市的变化、城市的进步让身处其中的我们获得感与日俱增,幸福感不断攀升。城市发展同样带来无限商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商涌向这座美丽的城市……这一切,展现的是市委、市*府领导“振兴发展,惠及百姓”的执*初心,更呈现出一幅城市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恢宏图景!
一部城市发展的变迁史,浓缩着生活在这座城市中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或许,一张老照片便能触动记忆,一个老物件让人唏嘘不已。街道、建筑、公园、火车站、商铺……它们散落在这个城市中,这些印迹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每天都记载着历史的变迁,抑或在记录过往的同时承载了美好希望,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去探寻、感受、挖掘,唯有记录,方能让故事更加隽永。
讲述光阴故事,再现时代流影。从今天开始,打开鸡西晚报的报纸版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话生活巨变为祖国喝彩”系列专版,便会跃入您的眼帘。在过去70年的光阴流水中,我们“打捞”上一个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片段、生活场景,将通过20块系列报道专版,从穿着、饮食、住房、交通、教育、旅游、医疗、通讯、养生等不同方面反映鸡西70年的沧桑巨变。让我们在怀念故人旧事,感悟历史沧桑的同时,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让我们在展望似锦未来,吹响再启征程号角之际,汇聚信心满怀、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穿”越70年
看鸡西人服饰一路“潮”前
服装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鸡西人的服装也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得越来越“讲究”。从最初的缝缝补补到每季都有新衣服,从穿着千篇一律,到园林路摊床购买成品服装,大哥大、娇衫、AAA鞋风靡一时,再到如今,万达广场、新玛特购物中心服装琳琅满目,互联网选购足不出户、轻点鼠标,购买服装从未如此的便捷。如今服装讲究多样化,款式趋向个性化,人们的穿着从物资匮乏时期的单一色彩变成了如今的大放光彩。“穿”越过70年的鸡西市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从单一色彩到五光十色春天鸡西人俏争春
家住鸡冠区东风小区的刘桂芝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回忆道:“建国初期,补丁衣服太常见了。实际上,有的人家连一件像样的补丁衣服都没有,那时候物资短缺真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衣服不仅颜色、样式单调,几乎每一件还要修修补补缝缝改改一家人轮着穿。当时幼小的孩子穿的都是粗布衣衫,鞋子都是手工制作的布鞋,对普通工人和农民来说则是工装服。当时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新中国成立初期,较好的面料多为粗布、灯芯绒、华达呢等。如今,衣服多得送不出去,就说我这四十多岁的儿媳妇吧,衣服从商场选到网上,有时候实在放不下,我就把她的衣服送人。”刘奶奶笑着说。二十多岁的田雨馨则表明自己对服装的追求:春天,我喜欢可爱的衬衫和浅色的小西装搭配,这样可以尽显青春朝气。阔脚裤、小风衣、鱼尾裙,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鸡西人追求的就是穿出春天般的感觉。
从不能露肉到破洞牛仔夏天鸡西人随意穿
“在凭票购布的时代,家里孩子多的,都是老大穿小的衣服给老二,老二穿小了给老三。已经很破了通常就在膝盖上打补丁。”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起那个年代的服装,说的最多的就是物资缺乏打补丁的故事。80多岁的李桂珍至今也看不习惯夏天的“破洞牛仔裤”。她说,俺们那时候夏天不兴穿太露的,哪像现在的大姑娘小媳妇,一到夏天啥都穿,露肚脐,露肩膀的,孙女穿的牛仔裤还破个大洞,我看了就想缝上。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姑娘夏天能穿上“布拉吉”连衣裙就是一种时髦,小伙子有套中山装也算不错。如今,棉、麻、蚕丝、雪纺……夏天成了人们尽情释放自己的季节,炎炎夏季打扮清爽身着短裙的时尚达人,和裙摆飞扬的60后大妈争艳。
从*便服到千变万化的美秋天鸡西人五色缤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防绿*装是鸡西最时髦的流行色,这也是最体现革命化的服装,尤其在青年学生中盛行。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便服。随便翻翻那个时代的结婚照,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绿*装标准照,可见当时市民对*装的痴迷程度。此后的街上则是一片蓝灰色,*书包、大头鞋成了标配。七十年代出生的朱先生回忆,妈妈公出去上海买来的喇叭裤,那时穿上它,自己兴奋了好久。上了学就穿上了白衬衫、蓝裤子,那时候每个学校几乎都是这样的校服。“我小时候很多件‘的确良’连衣裙,衬衫和裤子,都是嫩嫩的粉色、鹅*色、淡蓝色,那时候还流行一句俗语: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年出生的王桂兰回忆道。
改革开放以后,鸡西人有了“园林路”,那时候大姑娘、小媳妇最爱逛的就是这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棉纺织品、化纤制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这个时期,港台风、欧美范儿来袭,比如,伴随着霹雳舞红极一时的牛仔裤、健美裤、喇叭裤、蝙蝠衫,彼时不仅衣服的颜色、样式不再单调,潮流服饰更是快速更迭着。老板裤、萝卜裤、皮夹克也应运而生。梦特娇衫成了那时候人们的标配。家家都要有娇衫,几乎千篇一律的打扮会持续整个秋天。年开始,人们喜欢直接买成衣,原来自己裁衣服的人开始慢慢减少。一些时髦的女性穿上了AAA鞋,那时鸡西人因为讲究时尚,被称为“小香港”。如今秋天由于户外活动多,人们更喜欢随着各种场合,换上各色面料款式的衣服,挂满衣橱的服装,已经不再是或缺的物品,穿衣不再是为了避寒保暖,而是自身气质、品位和生活态度的表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从棉袄到貂皮冬天鸡西人寒风里也要美
鸡西的冬天寒冷,新中国成立初期,男人们喜欢用狗皮帽子御寒,对襟棉袄、宽腰棉裤是男人们的标配。那时候的矿工则流行一句“吃着窝窝头、披着麻袋头”的说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逐渐起步,也结束了鸡西人“大改小、旧翻新,补丁摞补丁”的粗布时代。而伴随着轻便的羽绒上市,冬天也代替了人们的大棉袄、二棉裤。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市场也空前繁荣,除了款式之外,衣服的品牌、质感和面料也成为购买时的选择标准,貂皮等价格昂贵的衣服逐渐走进平常百姓家庭。在经历了服装市场从短缺走向富余的时代后,鸡西人在服装选择上,不再盲目追逐流行或者只看重衣服的样式,而是开始主动选择一些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高档、舒适服饰。自然、健康、环保、时尚,成为了人们选择服装的主旋律。而且,更看重品质和品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追求昂贵和名牌,而是喜欢定制小众服饰,通过合理的搭配彰显自己的品位。“越来越个性,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斑斓”,成为新世纪以来鸡西人服装变化鲜明而有力的写照。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鸡西人服装方面的变化还体现在购买渠道上。随着中国加入WTO,开放力度的加大以及互联网的兴起,鸡西人购买服饰不再局限于商超、门店,海淘、网购日渐普及,鼠标轻点,即可购买全世界最时髦的各色服饰,简直是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而且,各种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花纹、色彩等元素被加入各大品牌服装的设计理念中,一股“最炫民族风”在国内外悄然刮起,同时也刮到了鸡西。如今一些品牌服饰,以及具有特殊保健功效的服装面料,成为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的时装新宠。崇尚汉文化的唐装、汉服,中老年喜欢的旗袍也悄然出现在街头,皮草成了鸡西大多数人衣橱里防寒服饰。不论世界如何变幻,鸡西人的爱美之心、追求美的态度却永远不会变……冬天人们不再大棉袄二棉裤只限于保暖,而是要穿出个性、穿出环保、穿出健康。
鸡西晚报记者王木兰高雪峰朱强升陈雷王葳
综合编辑:微鸡西网小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