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校,不少人内心都多多少少有些向往。、,在一定程度上俨然已经成为“好大学”的代名词。
日前,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重点特色学科项目”的意见》《关于继续实施“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高校要成为历史了吗?这个说法以后是不是没意义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部:、工程文件失效
教育部最近发布通知,宣布份文件失效。在这些失效的文件中,共有8份和“”、“”工程相关。通知特别指出,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管理的依据。
此次失效的“”和“”工程文件,包括年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年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教育“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
近两年,有关“”工程和“”工程的提法在官方文件里逐渐淡化。比如,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就没有单独提到推进“”工程和“”工程建设的相关表述。这也许已经预示了国家在高校建设战略上的调整。
送走、,迎来“双一流”
、概念逐渐淡化之后,中国大学建设将如何发展?
实际上,国家已经有了新的部署。目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根据该方案,力争到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工程”和“工程”,也将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双一流”,也许将成为名校新的代名词。关于、,你知道多少?什么是、工程很多人只知道、学校是名校,但具体含义大概就说不上来了。
“”工程要溯源至世纪之交。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中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年,“工程”正式启动建设,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年启动二期,年又启动了新一轮建设。
最初入选“”工程的高校只有9所,至年年末,共有39所高校位列其中。
“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
、真的那么重要吗
、,如同一个标杆,在普通民众眼中等同于“一流大学”,万千学子为此趋之若鹜。每年,都能看到非、学校不上的考生,以及各种、大学的报考指南。、大学真的更好?很大程度上说,这些学校确实很有优势。由于它们是国家*策要重点培养的学校,所以,有资金和科研项目上的大力倾斜与扶持。而经费,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好的教授、好的设备、好的科研条件,这些都能影响一所大学的实力。有了这份支持,这些学校自然更容易走在前端。
、毕业的学生,也更有竞争力。这并不是说他们一定更加优秀,而是许多人受心中的“名校情结”影响,更容易信任和认可名校毕业生。这样的定式思维,导致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时,会优先、学校的学生,更有甚者,直接在招聘要求中注明“非、不要”的条款。
这种种现实好处,让两个原本是工程代号的数字,在普通人心中变成一个令人憧憬,甚至带着几分神圣感的符号。然而,在不少人看来,像这样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是一种不公和歧视。
来源:中国新闻网、锐林教育
本期编辑:徐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