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以为,密山的名字源于其四周“山多而密”,后来才知道,其名字的来历只跟一座山有关,那就是市东南25公里处、矗立于穆棱河与兴凯湖之间、海拔米的蜂蜜山。它山势陡峭、林森草茂,相传很久以前,有成群的野蜂在此筑巢,甘甜的蜂蜜流淌在岩峦上,甚至汇成小溪,人们因此称它为“蜂蜜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曾在今知一镇设蜂蜜山招垦局,统管今密山、虎林和饶河一带的垦荒事宜;到光绪三十四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设“蜜山府”,但在批准铸造印鉴时,将“蜜”改成了“密”,“密山”一名便由此沿用至今。
密山火车站如今的密山,隶属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是鸡西9个区县中户籍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市,开车行驶在市区里,你会对这一点深有体会,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根本不给你开快车的机会,反而会让你有种每天都是休息日的错觉,这大概也与属于小城的闲适有关,当然,人一多,繁华的意味也就出来了。
东转盘应该是将繁华与热闹相连接的中心所在吧,在它北偏西大概三百多米的位置,就是密山火车站,它颇具俄式风情的建筑外观,承载着多少人对这座边陲小城的最初印象。天气晴朗的时候,别忘了在站前广场上拍张纪念照,六十多年前拍摄于此的一张照片就被珍藏在了博物馆,那时的火车站还没有修建得如此亮丽壮观,却迎来了它历史中最高光的时刻。
那是年4月12日,北大荒开发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的密山火车站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王震将军走上了悬挂着“欢迎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们”醒目标语的主席台,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做了题为《向捍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战士致敬》的讲话,第二天,云集在密山县城的转业官兵们就迈开双脚,徒步进军荒原了……
如今的密山站早已将铿锵铁马之意,消弭在北大荒的历史烟云里,平日,它多半是静默的,静默地欢迎着每一位来此领略今日北大仓魅力的过客。与火车站一路相隔的客运站,可就热闹多了,记得以前,停靠着的一辆辆大客车,总会拉来一群群金发碧眼、身材丰腴的“老毛子”(俄罗斯人)。
密山海关那时,从客运站通往东转盘的大路两旁,满是挂着俄文匾额的店铺,是专门为俄罗斯人开设的,售货员们都要学简单的俄语与其交流。夏日的夜里,也总能见到拎着酒瓶子的老毛子,坐在店门口,向每一个路过的人伸手打着招呼:“哈拉少!”
现在这些店铺大都“改旗易帜”了,只有几家卖俄货的还留着俄语招牌,不过他们的顾客都已转变为本地人——向本地人出售俄罗斯商品。蜂蜜、饼干、咖啡、奶粉、巧克力、鱼子酱等食品是我最喜欢买的,价格比哈尔滨要便宜些,当然也有套娃、望远镜、刀具等标志性纪念品。
密山与俄罗斯的渊源,其实远不止隔了一座兴凯湖这么简单。在东转盘正中的高台上,矗立着一座并不算太高大的纪念碑,即使是当地人也很少能注意到碑上的文字,当我穿过车流靠近它,才知道此碑是于年8月,为纪念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第三十五集团军击败东亚日本侵略者及解放东安市(密山的别称)而设立的,碑的侧面还刻着牺牲的红军战士们的名字。
除了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密山各地还散落着三五九旅解放密山烈士纪念碑、抗联烈士纪念碑、医院烈士纪念碑、柳知一烈士纪念碑、朱守一烈士纪念碑等等,丰碑林立,诠释的是这座红色之城的无上光荣和历史。
的确,作为国务院命名的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密山曾是英雄辈出的一片红色沃土:抗日战争时期,抗联第四军和苏联红军曾在此联手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密山是东北局的第一个根据地,也是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所在地,军工厂、装甲兵学校、医院等部队建制的单位遍布,难怪后来会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射药制造业、电器修造业、装甲兵和人民空军的摇篮”,这些头衔正是对密山成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大后方这一特殊地位所作的最好注解。
年,密山解放六十周年,建于市政府西侧米的东北老航校纪念馆正式开放,馆外的空地上,展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赠送的9架各式型号的退役飞机和18个高级木雕飞机模型,密山,成为获赠空军退役飞机最多的地方。
密山市政府大楼追溯过历史,再回到繁华的中心,看看现代密山,总免不了一番唏嘘。东转盘的南侧,医院新建的高楼,高楼前面的广场,是晚上最热闹的地方,扭秧歌的、跳健身操的、摆地摊的、谈恋爱的、看热闹的、卖小吃的、吹拉弹唱样样不少,到了周末,喷泉一开,就又成了孩子们玩闹的天堂。
东转盘往西走就是密山最主要的商业街——东安街,对于街道的名字,密山人大都没什么概念,公交没出现以前,出门都是乘坐那种招手即停的面包车,我们叫线车,一辆车最多能挤九个人,一块钱从头坐到尾儿,没有正儿八经的站牌,开得飞快,要下车就提前喊一嗓子:“六中!”“工会!”“三小!”“楼外楼!”“东转盘”!“朝中道口!”而对于这些商业街,也有约定俗成的称谓:“正街”、“一道街”、“二道街”……
正街或叫一道街就是东安街,街两边集中着满足人们各种购物需求的专卖店,也有东粮商厦、东北亚、大世界等大型购物商场。或许是来自黑土地的富裕滋养,又或是作为边境城市的开放,密山虽小,却从不闭塞与保守,当地人对于生活品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吃穿用度更是样样讲究。
说到吃,密山的美食大多符合东北菜系的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密山是公认的“烤冷面的发源地”。没错,虽然全国各地的夜市都贴着“哈尔滨烤冷面”的牌子,但火遍全国的烤冷面,的确是密山发明的。
据官方调查与整理,最先发明烤冷面的人叫老盖,他原来在密山市第二中学附近做烧烤摊的生意,无意中发明了将冷面片放炭火上烤制的吃法,然后这种美味的小吃很快火了起来,不到10天的时间,一、三、四中全都铺开,一个月后就传遍了密山。
学生时代最好吃的零食大概就是烤冷面了吧,那时的烤冷面可不像现在哈尔滨的这样复杂,没有什么香菜洋葱辣条火腿肠,顶多就是加个蛋,口感也要软一些,五毛钱就能收获一份舌尖上的幸福。我尤其喜欢吃炸冷面,过了油的冷面片喷香又柔软,刷上一层特制辣酱,那滋味!可惜离开家乡后至今未曾再吃过。
如果说烤冷面是带着烟火气走出密山卷席全国的夜市宠儿,那么兴凯湖大白鱼则是多少人望而未及的餐桌珍品。独属于密山市的特产,却带着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它被誉为中国北方四大淡水名鱼之首,与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和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即使不提这些名头,它二百多一斤的价格和并非月月都能买到的野鲜,也足以证明其珍稀。
吃白鱼最贵的地方,自然是兴凯湖边,但你也可以说这里是最新鲜最正宗。虽然湖边沿岸可见湖水炖白鱼的吃法,但最好吃的做法还是清蒸。我老公的爸爸厨艺了得,尤为擅长料理白鱼,他告诉我们,清蒸白鱼的精髓在于大道至简,勿使佐料喧宾夺主,要依靠鱼本身的味道,所以选鱼很关键,其次要注意火候,就是蒸的时间,时间过长鱼肉会硬,鱼蒸好后原汁倒掉,重新勾汁,不然鱼肉会腥。他做的清蒸大白鱼,其肉鲜嫩,其汤色白如乳,其味鲜美异常,连平时不怎么喜欢吃鱼的我都吃到舔盘吮指。
兴凯湖给予密山的馈赠,不止是鲜嫩肥美的白鱼。这片平方公里的水域,如果不是与沙俄的一纸《北京条约》,本应是睥睨华夏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如今站在北岸极目南望,烟波浩渺的大湖有三分之二已是俄罗斯领土,但这并未影响它在密山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国家AAAA级度假、养生旅游胜地,它的旅游季在五一到十一之间,真正能下水畅游却只有七、八两个月份,此时拥有沙滩和潮汐的兴凯湖总能带给当地人大海般的欢畅。
“去大湖!”是密山人最喜欢的度夏方式,为什么称为大湖呢?是因为兴凯湖是由大、小两湖组成的,虽然离得近,景观却不同。大湖水面开阔、横无际涯、如一片汪洋,小湖平如明镜、温柔秀丽、水草茂密,隔断两湖的是一条宽约一公里的天然湖岗,这里铺就了40公里的公路,两侧湖景宜人。
小兴凯湖美景湖岗公路从东向西串联起兴凯湖旅游区的三个主要景点,分别是二闸、新开流观景平台和兴凯湖湿地公园。二闸是大、小兴凯湖之间两个泄洪闸之一,盖有仿古风格的建筑;新开流是因在这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新开流文化遗址而得名的,22米高的船形观景平台很壮观,登上去即可欣赏到大、小兴凯湖的不同魅力;湿地公园位于小兴凯湖畔,3公里长的水上栈道串联起一座座造型各异的观景亭,游走期间可观赏各种水生植物随波荡漾,更有珍禽水鸟飞掠而过。
观景平台农垦当壁镇度假区也是我们游湖常去的地方,它所在之地曾是王震率领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农场之一,与俄罗斯一线之隔,所以,在游湖之前,你可以先去打卡镇南的密山口岸,那里有世界上最小的界桥——白棱河桥;又或者,去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转转,走出展览馆,不远就可以看见一汪墨蓝的兴凯湖了。
夏日的湖滨浴场总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租来的棚子里摆上自带的食物,也要去旁边的烧烤摊上买几条烤鱼,将西瓜与啤酒埋在浅水区柔软的金沙之下,换上漂亮的泳衣到大湖里嬉水畅游,累了就上岸大快朵颐……偶尔能碰上远道而来的知情返乡团,看他们载歌载舞,以欢闹热烈的方式,酣畅淋漓地抒发着沉淀了几十年的复杂情感:这片弥漫着青春厚味的热土,也是我挚爱的故乡……